- 注册时间
- 2013-3-11
- 最后登录
- 2018-12-16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252
- 精华
- 0
- 帖子
- 153
 
|
马来西亚独中和私立高中有什么差别?
独立中学或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民间赞助维持创办的中学总称,是马来西亚特有的教育体制,目前共有61座[注 1],分布在各个州属。其运作是由华校董事联合总会和华校教师公会(简称董教总)负责,也就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Persekutuan Persatuan - Persatuan Lembaga Pengurus Sekolah China Malaysia /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UCSCAM)。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政策就是要肩负着发展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承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为国储才的教育任务。
由于华文是非官方语言,华文中学在马来西亚独立后就全被改为国民型中学,而不接受改制的就称为独立中学,必须在经济上自力更生,所以独中成了民办的教育体制,因此除了学生要自行付学费,全校上下也需时常对外募捐,以维持学校日常开销。此外,一些独中也采取新颖的集资措施,如与银行、商业机构合作,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筹取持续性的发展基金。
早期历史
早期,1818年就有英华书院(英语:Ying Wa College,旧称Anglo-Chinese College),来自香港的教会男子学校,是英语学校,毕业生可以直接为英政府打工当官。办学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8年创立于英国殖民地马六甲。马来亚第一所广东方言学校五福书院于1819年在槟城成立[2][3]。新式现代化华文学校的开始是来自满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康有为。他曾受到定居马来亚唐人的邀请,来马来亚住上了一段长时间。同时,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也曾前来槟城鼓吹革命与推动新式教育。在这种热络的情势下,马来亚第一所新式现代化学校中华官音学堂,在满清驻槟城理事张弼士的大力捐助下,于1904年在槟城正式开课。满清此时为了拉拢马新华人,以延长国祚,因此连续数年特别派遣视学员来马新鼓吹办学。尊孔学堂创办于1906年,坤成女子中学及育才学堂分别创办于1908年。此后,新式学堂取代了私塾,而现代化华文学堂随着历史的推移,形成了今天华文独中由来的基础。180年风雨路--华教历史浅谈[编辑]华文中学的改制压力
在1960年2月18日,教育部长拉曼达立宣布成立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以检讨《1956年拉萨报告书》。委员会的9位成员包括了陈修信的3位亲信:梁宇皋、王保尼和许金龙。8月4日,《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简称《拉曼达立报告书》)正式公布,并在8月13日获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4]。
1961年起,政府不再举办以华文为媒介的中学公共考试(初中三年级考试、华文中学升学考试和华文中学离校文凭考试),只以官方语文——马来文或英文作为考试媒介;在中学方面,规定只有“全津贴中学”,即国民中学(马来文中学)与国民型中学(算是华文中学),和不受津贴的“独立中学”两种,并由1962年1月1日起,停止对不合格(不接受改制)的局部资助学校的津贴,而独立中学可以继续存在,但须受到政府教育条例之限制。这意味着,华文中学面对两个选择:接受政府的津贴和条件进行改制为国民型中学,或是不接受政府分文津贴,成为独立中学。
尽管官方和马华公会员进行各种宣传,强调改制的种种“好处”,宣称该报告书乃维护华文教育,并无消灭华文教育、华校、华人语文和文化的意图,但在诱使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方面还是受到民间极大的阻力。以陈修信为首的马华公会新领导层,极力支持《拉曼达立报告书》和华文中学改制。马华公会自此与坚决持反对立场的董教总关系紧张,三大机构于是无法操作,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
1960年11月5日,在马华公会拒绝召开三大机构会议后,董教总自行召开全马华文中学董教会议,大会通过5项议决: (1) 根据《1957年教育法令》第2条国民型中学的定义,不应改变华文中学教学之媒介语;
(2) 赞成实施小学免费教育;
(3) 应有以华文为媒介语的高初级文凭考试,而价值相等;
(4) 应有以华文为教学媒介之后期小学;
(5) 小学升中学不应受30%的限制。
1961年上半年,各地华文中学都按兵不动,等待董教总的决定。3月15日,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在槟城召开的教总15人工委会会议上,强调“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的坚定立场,大力呼吁全马华文中学不可申请改制,应积极筹办华文独立中学。5月30日,退出马华公会的前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以独立人士身份并以反对《拉曼达立报告书》作为竞选宣言,在安顺国会议席补选中,以3千多数票击败马华公会候选人华景裕。
然而,选民的意愿并不能使联盟政府重新检讨整个教育政策。相反的,在1961年下半年,马华公会要员如李三春、李孝友、谢敦禄、李润添和教育部长拉曼达立相继通过电台推销华文中学改制的“好处”和“保证”。教育部和新闻部发放大量宣传品。梁宇皋的《事实胜过雄辩》印成册子到处派送。新闻部宣传刊物《今日之谈》几乎每期都以改制中学为课题。
当局的宣传重点有4项: 一、改制后有三分之一时间学华文;
二、董事部不必为经费操心;
三、学生学费减少,减轻家长的负担;
四、改制后学生有出路。
改制
10月21日,在华社和反对党激烈反对下,国会通过《1961年教育法令》,把《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的建议赋予法律地位。
为了削弱华社对华文中学改制的抗拒,教育部长在下议院提议准许国民型中学(改制中学)开下午班收容不合格学生。这个建议后来发展为容许改制中学附设独立班。接下来的几个月,则是华文教育的灾难期。政府采取行动对付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吊销林连玉的教师注册证和褫夺其公民权,而教总教育顾问严元章博士则永远不准进入马来亚联合邦。这显示当局已不能再容忍反对人士继续阻碍华文中学的改制。就在这个白色恐怖气氛的时刻,马华公会在教育部、新闻部和政治部的配合下加紧攻势,导致大多数的华文中学董事会在威迫利诱之下陆续接受改制。
困境
经历这场威迫利诱和软硬兼施的改制风暴后,华文独中的办学陷入低潮,其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在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华文独中面对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更被视为收留落第生和“破铜烂铁”的补习学校,独中整体士气低落,惨淡经营。
独中复兴运动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灭亡边缘救活和发展起来。董教总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工作委员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及提出《独中建议书》作为独中今后发展的方向指导。
经过30多年的奋斗和建设,独中工委会在推动独中办学的历程中,无论在课本编纂、举办考试、师资培训、技职教育、学生活动、升学辅导、出版业务、资讯收集、基金筹募、奖贷学金等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华文独中的办学已达一定的学术水平,其统考文凭受世界许多大专承认。
|
|